傳統(tǒng)園林的空間配置
在中國傳統(tǒng)園林里,空間的定義已經不是單純的幾何架構。與建筑空間相比,園林的空間更為靈活、通透,分隔方式隨意,運用的物件多變,使得觀賞者對于園林內空間的大小、形狀、方位等感知都是模糊的,建構園林的藝術家認為空間是虛無飄渺,變化多端又大致仰望天際,小至俯瞰寸草片石,“俯仰自得,心游太玄”視線所到之處就是觀賞空間,界線自由分割。
1.內向空間
內向空間主要的特點是建筑體背向外,面向內,而成為一個以內院為中心,向心力很強的空間。這種布局多見于小型的園林,例如蘇州的暢園及鶴園。內向空間的特色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(chuàng)造更多豐富的景觀,透過疊山、理水、花草種植的配置手法使園林更加曲折。其中以理水的手法最常使用,在小型的園林里多在中央設置水池,水面的倒影也會增加空間感。
2.外向空間
外向空間與內向空間相反,建筑體面向外,背向內,是離心力較強的空間布局。多見于大型且建在山地周圍有大面積水體的的園林,例如北海瓊華島、離宮金山亭建筑。利用地形的優(yōu)點使得外向空間的視線廣闊,建筑體更加融入山林。
3.內、外向結合空間
對于大型的皇家園林,為兼顧外觀與內部的景觀效果,則是采用內、外向空間混合的方式。私家園林的滄浪亭也是使用這種手法,臨水的西北園區(qū),用部分的回廊與建筑以外向的手法,園內的主景則是使用內向的手法。
4.主體空間
園林依照畫理配置,山水畫理中有“主山最宜高聳,客山須是奔趨”,《 畫山水訣》道出構圖時要有主客之別造園也是一樣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庭園里,乍看之下,每一個角落都是主景,但為凸顯主題,其實會有一處的空間特別大、景觀特別精致豐富或是無論那個角度都會看到的空間,一般而言,園中的主要廳堂也會設在這里。
5.從屬空間
是陪襯主體空間的通透性空間,用來增加主體的層次感與深度,并可以用來連接其它的空間。象是留園中涵碧山房前的平臺,除做為觀賞主景的地區(qū),也可連接其它建筑體。
6.終止空間
是空間群組的頂點或邊角,只有一個出口進出,是主體空間的補充與收尾。象是拙政園里的海棠春塢、玉蘭堂。
7.過渡空間
為連接主題與轉換氛圍的空間,在視覺上是壓抑不通透的,使人透過小景或門窗若影若現(xiàn)的看到下一個空間主題??臻g形式可以是回廊、山洞、棚架、植栽布景、園橋、小徑以及建筑間隙的小品造景等。除連接主景外,迂回的過渡空間也有增加園林空間以及引導游園路線的功用。